新聞中心
NEWS
中國礦業大數據聯盟成立
發布時間:
2016-09-28 00:00
國家稅務總局11日公布數據,作為資源稅全面改革首個征期,8月份全國129個改革稅目的資源稅收入20.65億元,和改革前政策相比,總體減負5.54億元。
在此前對原油、天然氣、煤炭、稀土、鎢、鉬等6個品目成功實施資源稅改革的基礎上,今年7月1日起,我國全面推開資源稅改革,實行從價計征,清理收費基金,突破目前僅對礦產品和鹽征稅的局限,試點開征水資源稅。
“無論從重點稅目來看,還是從重點企業來看,稅費負擔總體都是降低的。”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負責人說。
從12個重點稅目看,首個征期資源稅收入為9.62億元,占129個稅目資源稅收入的46.58%。其中,鐵、金、鋁、鉛鋅、鎳、石灰石、磷、氯化鉀、硫酸鉀、海鹽等10個稅目資源稅費負擔下降,降幅從5%到48%不等;銅負擔基本持平;石墨因考慮保護戰略資源而相應提高了稅負。
從典型調查的130戶重點企業看,資源稅全面改革后的平均負擔率為4.88%,比改革前下降2.28個百分點。其中,112戶企業負擔降低或持平,共減負0.89億元;18戶企業負擔略微上升,共增負395萬元。
稅務總局財產和行為稅司負責人表示,稅務部門下一步將繼續落實好資源稅全面改革各項措施,加強與國土資源等部門的協作,對重點納稅人開展一對一的輔導,不斷放大改革效應,助推資源行業轉型升級,促進綠色發展。
本次改革中,河北先行先試水資源稅格外引人注目。首個征期,河北水資源稅收入1.22億元,比近3年水資源費 9月22日下午,在2016中國國際礦業大會《大數據分論壇》上,清藍礦業圈聯合多家央企和科研院所,發起“中國礦業大數據聯盟”,并在聯盟中設立首個“全球礦業區塊鏈專業委員會”,共同致力于中國及全球的礦業互聯網、大數據、區塊鏈發展。
礦業行業是一個極其復雜的大宗產品行業,行業的信息極其分散,而供給和需求一直處于波動之中,如果政府、行業、企業在決策過程中不利用大數據來對未來的趨勢進行準確研判,就會一直處于滯后市場的被動局面。更重要的是,大數據的缺失不利于參與全球資源的配置。據有關數據顯示,中國每年進口礦石16.7億噸,進口石油3.08億噸,花費資金高達1萬億美元以上,但依然處于“買啥啥漲、賣啥啥跌”的尷尬境況,國際話語權基本缺失。如何加強大數據建設,開展互聯網創新和國際地質資料研究,構建新型資源交易平臺,進行全球優質資源的再開發已成當務之急。
“礦產行業的每個單元都處在一個信息的孤島上,無法對上游下游的變化做出合理的決策,急需一個全球視野的圖譜,才能解決市場不足、產能過剩、供應鏈波動問題,因此中國礦業大數據聯盟應運而生。”大數據聯盟創始人——清藍礦業圈張焱博士介紹,聯盟的成立,得到了上百家企業與科研院所的熱烈響應,我們將聯合構建中國礦業的互聯網大數據平臺,使其成為國內外行業數據交換中心。通過全球礦業數據的分析與挖掘,為企業戰略決策提供堅實的基礎與重要的依據,并為中國和全球的礦產行業帶來更大的價值。
國土資源部國際與科技合作司司長姜建軍表示,全球資源行業迫切需要產業重構,這已經不是傳統投資和貿易能解決的問題,大數據已經成為國際競爭的核心能力,其應用將打通國際資源領域的動態、技術、交易、流通、金融等各環節,減少因資源行業波動帶來的經濟、政治、民生、金融等諸多問題。而中國的礦業更要轉型升級,開展大數據建設,對內能夠加強“供給側改革”,改變過去條塊分割的局面,對外能夠促進“一帶一路”、 “亞太自由貿易區”等國家戰略,幫助中國從“礦業大國”變為“礦業強國”。
作為聯盟的互聯網支持平臺,清藍礦業圈 是全球礦產資源互聯網領先平臺,是中國礦業“互聯網+”戰略的踐行者和“大數據”平臺的建設者,通過新聞動態、商品貿易、全球投資、知識服務中心的三圈一中心模式,正致力于打造全球礦業交易平臺,構建國際資源生態系。目前已經擁有4.5萬用戶,貿易成交額達50億元以上,投融資達5億元以上,建設了2500家上市公司的《全球礦業數據庫》,為上萬家企業提供服務。
月均收入增加0.56億元,增幅為86%。水資源稅抑制地下水超采的調控作用初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