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d id="owkwe"><nav id="owkwe"></nav></dd>
  • <nav id="owkwe"><strong id="owkwe"></strong></nav><nav id="owkwe"><strong id="owkwe"></strong></nav>

    工信部將優先開展稀土智能礦山建設


      10月11日,工信部網站公布了“關于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7322號建議的答復”(以下簡稱“答復”),著重提出了“十三五”期間稀土行業規范化、環保和智能化方向的發展。“關于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7322號建議的答復”強調,要重點推進智能化礦山建設,優先支持開展稀土、鎢、錫等優勢礦種智能化礦山建設,進一步提升優勢礦種競爭力水平。主要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重點支持完善6大稀土集團開展稀土智能化礦山建設,實現稀土資源動態管理,生產智能化控制,對尚未進行智能化改造的企業加大支持力度。第二,為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快推薦重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的意見》(國辦發〔2015〕95號)及《原材料工業兩化深度融合推進計劃(2015-2018)》(工信部〔2015〕25號)文件要求,工信部已啟動稀土產品追溯體系建設,通過建立企業稀土產品生產臺賬,并與稀土產品專用發票、海關稅號配合,實行月報、季報,將稀土開采和冶煉分離總量控制計劃的企業納入追溯體系管理,加強對企業的動態監管,確保中重稀土戰略資源安全。第三,加強法治建設,積極推動《稀有金屬管理條例》的出臺,為規范稀有金屬生產經營秩序,合理開發利用稀有金屬,促進稀有金屬行業可持續發展,保護生態環境提供法律依據。

      據了解,當前,信息化高速發展,礦山企業探索生產新方式,構建和完善智能礦業體系,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引導企業堅持轉型升級,加強礦山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建設方面,有關部門積極推動礦山企業開展信息化、自動化和智能化建設。截至2015年,經國土資源部認定、備案礦產資源儲量估算等應用軟件及輔助軟件24款。這些軟件在我國礦產勘查、礦山設計、生產管理等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其主要特點:一是強大的數據處里及數據分析功能;二是三維地質建模及可視化,利用各類勘查成果數據建立各地質要素之間的關系,且以三維形式直觀表達出來;三是運用方法多樣化,計算軟件除地質統計學模塊之外,同時兼有傳統方法的計算模塊;四是成果表達方式多樣化,可自動成圖。如礦產資源儲量估算軟件的應用,提高了資源儲量估算自動化程度,在勘查和開采多方案對比工作中大大減少了勞動量,提高了儲量計算的工作效率。國土資源部積極推進礦山儲量動態監管工作,并于2006年印發了《礦山儲量管理技術要求》。目前,國內礦山設計院的儲量估算軟件使用率為100%;國內大型金屬礦山的軟件使用率預計70%左右,大中型礦山基本上設立了礦山地質測量機構,對礦山儲量實行動態、三維可視管理。

      據介紹,2015年,工信部啟動實施“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專項行動”,確定了全國46個試點示范項目,并針對已經形成的經驗和模式,開展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勢的宣傳與推廣工作。北京礦冶研究總院的礦冶工業智能服務云平臺項目、鞍鋼集團礦業公司的冶金數字礦山項目成功入圍。2016年4月25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開展2016年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推薦的通知》,重點圍繞離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網絡協同制造、大規模個性化定制、遠程運維服務五種新模式,遴選60個以上試點示范項目,目前該項目工作已完成遴選工作。下一步,有關部門將在推進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扶持更多包括礦山在內的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項目,擴大地區覆蓋面,提升行業影響力。

      此次在工信部發布的“關于對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第7322號建議的答復”信息顯示,在優先開展優勢礦種智能化礦山建設,進一步提升優勢礦種競爭力水平方面,國土資源部《全國礦產資源規劃(2016-2020年)》中明確將繼續加強礦產資源信息化和安全預警工程建設,持續開展全國礦業權數據庫、礦產資源儲量數據庫、礦產資源開發利用數據庫和礦產資源規劃數據庫等核心數據庫建設,建設完善礦產資源開發利用監測監管信息系統;豐富完善全球地質礦產信息系統;構建我國礦產資源安全風險預警系統,開展我國礦產資源智庫建設;制作發布礦產資源專題信息產品。

      同時,工信部牽頭起草的《稀土行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支持稀土礦山智能化建設,加快綠色化和智能化轉型,構建循環經濟。加強稀土開采秩序監管,嚴格市場準入制度,除6家稀土集團外不增加其他企業的采礦權。支持稀土礦山建設礦產資源和生產基礎數據庫,利用礦山地質模型,實現數據的集中管理和資源開發可視化。建設生產過程的智能控制系統,建立企業生產經營臺賬,生產監測調度數字化管理系統、安全監測系統,實現礦山主體運行管理業務的數字化。在《稀土行業兩化深度融合工程》專欄中,支持建設礦山資源基礎數據庫、數據共享平臺、基礎數據數字化覆蓋率100%;支持建設礦山數據交換系統、監控系統與數據庫,信息化系統覆蓋率達到90%。

      據介紹,為依托大型稀土集團,支持稀土智能化礦山建設,2015年,工業和信息部在工業強基工程專項資金中,支持了中鋁稀土、廈門鎢業等6大稀土集團所屬的8家稀土礦山和冶煉分離項目實現兩化融合及智能工廠建設。如中鋁廣西稀土六湯山稀土礦積極推動“自動化、信息化”管理和技術創新,建立離子型稀土礦資源儲量計算模型、開采工藝目標優化模型、地下水位監控模型,建立采場山體位移和地下液位在線監控系統和生產過程可視化監視系統,通過計算機多目標優化了注液浸礦方案和集液工藝,實施雨污分流和工藝液體防滲漏,提高浸出率、浸液回收率,減少浸液和母液的滲漏,實現零排放,減少硫酸銨等原料的使用,單位產品綜合能耗由5噸標準煤降為3噸標準煤,同時大大降低生產對環境的影響。為此,今年6月稀土辦在廣西崇左召開稀土企業現場會,將中鋁廣西稀土礦山智能化建設經驗進行推廣。對于鎢、錫、銻等戰略性資源進一步采取保護性措施,在儲量、生產、安全、環保、資源利用等方面更多地采取數字化、智能化管理手段,積極爭取財政資金給予支持。

    欧美日韩国产